一般人大概不太能理解潛艇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潛艇用於一般海戰的發展早在二戰之前,而真正建立起其在一般海戰中屹立不搖的地位則是在二戰時期,著名的德國U型潛艇當時用於封鎖大西洋航線,戰爭初期也確實達到效果,而美國海軍的也利用潛艇在太平洋戰爭中擊沉為數不少的日軍船艦。
潛艇有別於一般水面艦艇只能在二度空間中運動,其透過水下的運動裝置可以做到三度空間的運動。一般用於偵測空中物體的雷達技術,由於水會反射雷達波,因此無法用於水下偵測,取而代之的是聲納,但目前聲納系統的偵測距離和效果實在無法和雷達技術相比,因此增加了潛艇在水下活動的隱密性。潛艇的主要任務基本上就是用於獵殺水面艦艇,透過搭載的魚雷或潛射反艦飛彈對水面艦艇進行攻擊。
二戰結束後,隨著核能科技的發展,潛艇的技術有了重大的改變,那就是核子潛艇的誕生,核子潛艇的優點在於透過內置核子反應爐的發電,基本上可以達到無限時間潛航的能力,因為電解過的海水可以產生淡水和空氣,給予潛艇內的人員生存上的必要,當然礙於人類的心理因素,非戰時的潛水時間也不可能真的很長,而且仍然需要補給其他的食物。
但因為這個特性,一種有別於一般潛艇的大型潛艇被誕生出來,就是所謂的彈道飛彈核子潛艇,這種核子潛艇比一般的潛艇要大上許多,基本上的任務不用於對艦或對潛,而是必要時發射搭載的彈道核子飛彈,直接對敵人的戰略目標進行核子攻擊,經典的代表如前蘇聯的颱風級和美國的俄亥俄級潛艇。而非彈道飛彈核子潛艇的一般潛艇,現在通稱為攻擊型潛艇,著名的美國洛杉磯級潛艇即是一例。
不過上述不管是攻擊型或是彈道飛彈核子潛艇,都不是一般國家可以生產或有足夠資源擁有的武器,因為其牽扯的技術門檻過於高端和複雜,主要生產國大多不願意釋放,因此世界上僅有美、俄、中、英、法、印度等少數國家擁有核子潛艇,其餘國家所擁有的都是俗稱柴電潛艇的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之所以俗稱柴電潛艇顧名思義,是於水面上利用柴油發電機將蓄電池充電後,再利用蓄電池電力於水下驅動動電馬達進行運作的潛艇,這個運作的架構從二戰開始就是如此,基本上到現在也沒太大改變。常規動力潛艇的缺點其實就是需定時至水面上換氣和充電,因此無法做到像核子潛艇那樣無限時的潛水,但優點就是較為經濟。
台灣四面環海,潛艇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礙於國際情勢,潛艇的取得一直困難重重,新政府上任後已經啟動潛艇國造的計畫,相信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當然因為中間牽扯的技術門檻不低,唱衰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版主真心期待台灣可以持續下去,畢竟很多事情你不自己做,就永遠只能給人擺布,願意開始做就是一個機會,台灣也並非沒有成功的例子,對願意投入發展的人們,版主衷心敬佩和感動。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航母之未來
在21世紀的今年,航空母艦這樣的軍事武器,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用處的武器,在飛彈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連台灣都能自製出超音速反艦飛彈,更別說部分擁有戰術核武和彈道飛彈的國家,版主個人也相信其實只要戰術應用得宜,台灣要擊毀中國甚至美國的航母也並非不可能。但問題就在於擊毀航母的後果,假若世上真有哪個國家擊毀了某艘美國航母,那接下來美國方面將很有可能使用核武報復,因此從古至今大概只有前蘇聯才敢這樣挑戰美國吧!
講道前蘇聯,想必也有不少人納悶,以當年蘇聯的軍事實力,為何無法打造出如美國這般的航母戰鬥群,其實原因在於前蘇聯的總書記赫魯雪夫,在赫魯雪夫的想法裡與其發展航母,不如大力發展飛彈技術,他認為在大量的飛彈攻擊的情境下航空母艦絕無法生存。
對照現在世界的局勢,這個說法要成立,必須有個條件,就是對手的航母數量不多,而且你的飛彈數量要夠多,保守估計擊毀一個航母戰鬥群可能需要用到100枚左右的飛彈,現在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擁有航母的國家其航母的數量大約都是1至2艘,所以理論上不難達成。
反過來說,要如何讓航母發揮實質戰力,這其實非常困難,由於航母是高價值不可犧牲的單位,所以必須建構足夠的防護網,這包含了水面、水下、空中各層面的防護,且這還僅僅只是防護,航母戰鬥群的最主要功能當然是攻擊,航母的出現某個區域就代表該國的空中打擊火力可以延伸到哪個區域,如果一個航母打擊群光是保護自己都應接不暇了,那建構出來的實質意義又何在。
對照現在世界的局勢,這個說法要成立,必須有個條件,就是對手的航母數量不多,而且你的飛彈數量要夠多,保守估計擊毀一個航母戰鬥群可能需要用到100枚左右的飛彈,現在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擁有航母的國家其航母的數量大約都是1至2艘,所以理論上不難達成。
航空母艦絕對是個燒錢的東西,那為何還是有不少國家趨之若鶩,說穿了就是他在承平時期可以帶給對手的精神壓力,而至於真正開戰的時候,保護網不足的航母,恐怕也只能開得遠遠的觀戰,否則一不小心被擊毀,己方士氣反而將大受影響。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兩韓之未來
版主個人認為在未來5年左右,美國方面可能會發動戰爭推翻北韓政權,並促使兩韓統一。
北韓政權至今之所以仍然能存活,而且動輒可以像發了瘋似的向美日韓挑釁,其背後有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在於,它是美軍得在亞太地區部屬重兵的理由之一。
韓戰剛結束時,那時的北韓或許因為背後還有中俄撐腰,美韓尚且敬畏三分,但時至今日北韓的國力已大不如前,各種民生經濟狀況如不部分依賴國外援助,已很難再維持下去,加上新一代的年輕領導人其威望也遠不如前幾代政權,而中俄方面其實也早已視其為麻煩製造者,因此美國真有心要推翻,其實是輕而易舉。
但礙於美軍部屬亞太最主要的目標其實是在劍指中國,如果兩韓統一美軍將會失去在韓國佈署兵力的立場,因此才讓讓金氏政權得以予取予求。
但新任的美國川普政權,竟不諱言指稱未來美中將於南海開戰,如此一發言屬實,美軍必將調整戰略部屬以因應此一情勢,而北韓如在美軍於南海進行軍事行動時作亂,將使美軍有後顧之憂,因此為能使美軍專心於南海的行動,恐怕未來幾年美國將會設法推翻北韓政權,進而使兩韓統一。
兩韓的統一將有助於牽制中國的行動,南韓的部隊將可堂而皇之的前進到中韓邊境,這將迫使中國調整軍力部屬以防範邊境的襲擾,如此的分兵行為自然會間接影響到中國在南海的戰力。
不過兩韓的統一恐怕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南韓本身,因為兩韓的經濟狀況差異極大,短時間國內必將有不少紛擾,要讓兩韓的環境趨於平衡,恐怕是要付出相當長的時間。
北韓政權至今之所以仍然能存活,而且動輒可以像發了瘋似的向美日韓挑釁,其背後有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在於,它是美軍得在亞太地區部屬重兵的理由之一。
韓戰剛結束時,那時的北韓或許因為背後還有中俄撐腰,美韓尚且敬畏三分,但時至今日北韓的國力已大不如前,各種民生經濟狀況如不部分依賴國外援助,已很難再維持下去,加上新一代的年輕領導人其威望也遠不如前幾代政權,而中俄方面其實也早已視其為麻煩製造者,因此美國真有心要推翻,其實是輕而易舉。
但礙於美軍部屬亞太最主要的目標其實是在劍指中國,如果兩韓統一美軍將會失去在韓國佈署兵力的立場,因此才讓讓金氏政權得以予取予求。
但新任的美國川普政權,竟不諱言指稱未來美中將於南海開戰,如此一發言屬實,美軍必將調整戰略部屬以因應此一情勢,而北韓如在美軍於南海進行軍事行動時作亂,將使美軍有後顧之憂,因此為能使美軍專心於南海的行動,恐怕未來幾年美國將會設法推翻北韓政權,進而使兩韓統一。
兩韓的統一將有助於牽制中國的行動,南韓的部隊將可堂而皇之的前進到中韓邊境,這將迫使中國調整軍力部屬以防範邊境的襲擾,如此的分兵行為自然會間接影響到中國在南海的戰力。
不過兩韓的統一恐怕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南韓本身,因為兩韓的經濟狀況差異極大,短時間國內必將有不少紛擾,要讓兩韓的環境趨於平衡,恐怕是要付出相當長的時間。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台灣失落的20年
台灣早年靠著兩場美國的對外戰爭-韓戰和越戰,創造了一場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然而這個奇蹟的果實,在約莫70至80年代後已經逐漸消耗殆盡,此刻,台灣需要的是另一場大規模的產業革新和升級。
然而造化弄人,80年代開始兩岸開放,先是開放探親,之後開始逐步通商、通航、通信等,時至今日兩岸已經可以說是全面性的開放,且同時加上中國的市場開放,使的這些原本應該要開始革新和升級的產業及工廠們,得以藉機將過往的經驗和技術直接複製到中國大陸的市場,免掉了一場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和時間的產業升級。
不過,就算是大如中國的市場,也是有飽和需要革新的一天,因此30幾年前就需要做的事情,拖到今天也只是讓情況更為惡化,近期部份的台商不是撤回台灣,或是被要求移往更內陸,也正是因為中國市場本身也已經開始將非高價值產業汰除的原因。
回台的台商,或是仍在中國的台商,有些或許是賺了一筆,但技術水準卻在這幾年間缺乏同等的進步,因此其經營模式大多仍無法脫離大量人力和大量工時,因此每當基本工資調漲和勞工工時調整時總是會被衝擊。
加上這幾年,資本主義和房地產的乖張,有更多的人投入資本市場,也要求分享更多的經營利潤,經營階層不將公司的盈餘投入研發和升級,反而將其拿到房地產市場進行炒作,這再再壓縮了勞工薪資成長和產業技術成長的機會。
其實台灣社會真的是不能再放任這樣的產業經營模式,畢竟它對整個國家社會長期來說都沒有好處,只是徒增社會對立和成本,長痛不如短痛,是該逼使產業再次革新和升級的時候了。
然而造化弄人,80年代開始兩岸開放,先是開放探親,之後開始逐步通商、通航、通信等,時至今日兩岸已經可以說是全面性的開放,且同時加上中國的市場開放,使的這些原本應該要開始革新和升級的產業及工廠們,得以藉機將過往的經驗和技術直接複製到中國大陸的市場,免掉了一場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和時間的產業升級。
不過,就算是大如中國的市場,也是有飽和需要革新的一天,因此30幾年前就需要做的事情,拖到今天也只是讓情況更為惡化,近期部份的台商不是撤回台灣,或是被要求移往更內陸,也正是因為中國市場本身也已經開始將非高價值產業汰除的原因。
回台的台商,或是仍在中國的台商,有些或許是賺了一筆,但技術水準卻在這幾年間缺乏同等的進步,因此其經營模式大多仍無法脫離大量人力和大量工時,因此每當基本工資調漲和勞工工時調整時總是會被衝擊。
加上這幾年,資本主義和房地產的乖張,有更多的人投入資本市場,也要求分享更多的經營利潤,經營階層不將公司的盈餘投入研發和升級,反而將其拿到房地產市場進行炒作,這再再壓縮了勞工薪資成長和產業技術成長的機會。
其實台灣社會真的是不能再放任這樣的產業經營模式,畢竟它對整個國家社會長期來說都沒有好處,只是徒增社會對立和成本,長痛不如短痛,是該逼使產業再次革新和升級的時候了。
訂閱:
文章 (Atom)